首页 >> 杜近芳

韩国围棋现代史2围棋的次文化层太脆弱刘尊

2022-07-19 16:33:07 刘尊    

韩国围棋现代史2:围棋的“次文化层”太脆弱

云堂旅馆 韩国新闻棋战的名所  韩网报道韩国围棋的成长过程-围棋是什么?社会认识的变化  城市化和大众传媒的发展是围棋只能云堂旅馆 韩国新闻棋战的名所  韩网报道韩国围棋的成长过程-围棋是什么?社会认识的变化

城市化和大众传媒的发展是围棋只能去适应的客观环境。那么,围棋是怎样适应和变化的?其激变的过程,不妨看以下几个列表。

表1盘上的变化 1960年~2010年

比赛用时:从5小时到10分钟

贴目:从贴4目半到6目半

胜负方式:个人为中心的挑战棋制到团体对抗赛

对局场所:从宾馆、酒店到电视、因特网

表2盘外的变化

棋士总数:1964年(34名)、1978年(男75、女2)、2006年(217名)

国内棋战总数:1964年(4个)、1978年(10个)、2006年(19个-女子3、新锐4)

国际大赛性质:从60年代的业余向90年代的职业转移

向大众传播的途径:从报纸到围棋TV、因特网

围棋为什么会经历这种激变?是城市化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导致的吗?其实,这里也有围棋本身的原因。

即围棋在本质上,具备了能导致这种激变的两个特性。正如围棋是“技艺”,有着“技”和“艺”的两个层面的特性。“技”属于胜负层面,所以接近体育,“艺”属于感性的审美层面,所以可解释为“艺术”。

在韩国现代围棋的初创期,国民对围棋的认识大抵是“赌博类”,而且作为“技”,属于不入流的杂类。所以1964年确立职业棋士制度时,首先强调围棋是追求“艺道”的精神层面的游戏。棋士们也是从这个角度接受围棋为本业,甘愿付出一生的努力。即强调围棋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休憩的道具。

韩国围棋界这种努力,渐渐有了收获,尤其70年代中期赵治勋在日本棋坛获得成功后,国民开始关注围棋,有了积极的认识,认可在日本已成为社会职业一种的职业棋士制度。在“技”和“艺”中,更注重“艺”的层面是60年代到90年代韩国围棋得到成长的内因。(译注:重新强调“艺”,不失为“人机大战”后围棋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向。)

但是,职业棋士们的经济条件依然不充裕。1984年职业棋手们就职为企业的围棋指导后,多少有了改善,但韩国围棋依赖新闻棋战的比重依然过大。除了新闻棋战,大多数职业棋手没有其他收入来源。以下摘录1972年赵南哲先生接受韩国棋院《围棋》杂志采访(《围棋》1972.5)。

-目前韩国棋院在籍62名职业棋手,按我们现在的条件,是不是过多了?

“的确如此。职业棋手的数量,应和棋迷数成比例,按现在棋界的条件,确实是太多了。严密地说,是一种资源极度匮乏下的过盈现象,从这意义上有必要遏制职业棋手的增加。现在每年春秋两季各定段2名棋手,但是职业棋手的活动空间太狭窄,实情就是根本无法消化。”

-应该说,最重要的问题是社会风气。棋迷们应给予棋手们职业人士的待遇。

“这是正解。现在喜欢围棋的社会人士,大抵不把棋手当做是职业人。接受指导后,也就买顿酒完事。”

确实如此,职业棋手没有活动的空间,所以只能依赖新闻棋战。而且围棋的传播途径一旦从报纸改换到因特网,城市化导致“巨型城市”,原有的棋战和棋馆相继消失,围棋的基础自然会受到冲击。

棋士的数量问题是韩国围棋的结构性问题,而且是老生常谈的老大难问题。只要供给超过需求,内在就会发生动摇,即产生认同性的危机。这是因为努力得不到充分的报偿。那么,现在年青一代棋手们的认同危机也是来源于此吗?即努力得不到充分的报偿?

应该说,职业围棋本身的厚度并不薄。但是,围棋的“次文化层”(Subculture)太过脆弱,韩国围棋界未能健全培育支撑整个职业围棋的次文化层。如果比照经济,就是中小企业太过脆弱。因为“次文化层”脆弱,很容易敏感于外部环境的变化,并受到冲击。即微小的动摇,也会带来内面的不安,非主流的棋手们对自己的职业认同产生疑惑。继而拉低共同体的氛围。

所以围棋界一直有指谪的声音,过分强调“奖金主义”。认为这是一种“自满膨胀”,对自我人格的认知出现了偏差。景气会带来通胀,但韩国围棋向来没有紧缩机制。李昌镐个人获得10亿韩元奖金的景气,并没有充实围棋界的整个内面。

当然,国民对围棋的认识已经发生积极的变化,而且至今也是肯定和积极的。相比六十年代被看做是游艺或者赌博,八十年代的围棋认识已经得到显著的改观。

围棋究竟是“杂技”还是游艺?六、七十年代韩国围棋界饱受这一问题的困扰。无论从社会还是文化的角度看,职业围棋都是六十年代忽然出现在人们视野的奇异的社会现象。现代社会试图用游艺娱乐解释围棋的本质属性,又归类到休闲文化,同时提出了关乎经济的质疑。毕竟城市在膨胀,职业在多样化。

这种模糊和混淆,也和概念的界定密切相关,什么是游艺、体育、艺术?好在围棋不是单纯的游艺,而是健全的游艺,而且从文化的角度看,有强烈的艺术属性,显然可以陶冶情操。

六、七十年代围棋适用于“演出法”(相关表演、公演),到八十年代终于归类到“文化艺术振兴法”(相关艺术创作活动),这种法律认识的转变,充分说明了围棋的认知所经历的变化。

表32008年盖勒普国民围棋认知调查

围棋对子女教育是否有帮助

1、有帮助-80%

2、没有帮助-20%

教子女围棋的意向

1、有-90%

2、没有-10%

相比其他兴趣和游艺,选择围棋的理由?

1、开发集中力-40.3%

2-开发大脑-20.3%

据盖勒普调查,2008年韩国国民的过半数(53.3%)认为围棋有益。特别是三十(56.3%)、四十(55.2%)一代的人比二十(38.9%)一代的人更认为围棋有益,这是因为他们经历了八十年代前后围棋形象的提升和刮起的围棋热。

国民对围棋的认识变化和围棋界的成长孰先孰后,这一点其实很难判断。而旧时代的老国手们也就宅在内室下下彩棋,而且认识也只停留在这个层面,凭此围棋不可能得到社会和文化意义的传播。从这意义上,韩国现代围棋的成长和认识的变化,是相互依存,共同发生的。

三伏贴注意事项

羊排骨的做法

吐奶是什么原因

欧莱雅复颜抗皱眼霜

男科医院咨询

友情链接